学生发展备份栏目

您目前的位置: 学院首页» 学生发展备份栏目» 最新动态

【2016学术之星】——孙梦雪:把专业做成兴趣,把兴趣做到极致

 

我叫孙梦雪,是经济学院13级产业经济学的一名研究生,我的导师是龚晓菊教授,非常荣幸可以成为本届“学术之星”家族的一员。研究生期间,我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,并发表了3篇论文,1篇三级核心,2篇四级核心,均是在龚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,每一篇文章都凝结了我与导师的心血与汗水。虽然我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将科研学术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,但已经从开始接触时的陌生混乱到现在可以明白做科研的价值、体会到搞学术的点滴乐趣,这一点点的进步都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积累的。
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但往往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。琴棋书画,不懂;舞刀弄枪,不会;诗词歌赋,不熟;科研学术,完全不感冒。但作为一名研究生,做科研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,写论文是家常便饭,这种常态对于当初刚刚入学的我们来说,只能用备受煎熬来形容。每天对着电脑,一整天却也打不出几个字儿,一提学术论文,整个人都很低落,更别说将其作为自己的兴趣了。但当你历经磨难真正写出人生第一篇完整的论文,当你在期刊上看到自己署名的文章,那种满足感、成就感会完全将你包裹,激励着你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去思考、去写作。做科研、写论文慢慢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成为你的一种习惯;那时候,他不再是你的负担,而是带给你足够成就感的兴趣。因为专业,所以才会感兴趣,所以才会更专业,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。如果能将自己的专业做成兴趣,把自己的兴趣做到极致,对于科研学术来讲,一定会事半功倍。将论文写作当成自己兴趣,贵在坚持,从写第一篇论文的磕磕绊绊,到后来慢慢得开始得心应手,我也从中积累了点滴的写作经验:
首先,要有选择地精读专业文章。写论文的基础是积累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要在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,有选择性的精读经典的文章,从中提取专业的理论观点,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,捕捉作者写文章的思路、专业用词。泛读在于广度的扩展,精读在于深度的挖掘,但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,读过就要留下痕迹,萃取其中的主要观点做好笔记,同时设身处地思考,作者为什么这么写,这么写有什么好处。文献的阅读积累是最基础的,却也可能是最枯燥的,此时可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,规定自己每天至少泛读几篇文章,精读几篇文章,坚持一个星期以后,阅读文献就会变成一种习惯,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。
然后,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,整理出自己的思路。思路的整理最考验一个人的能力,也是写好论文的一道重要关卡。文献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自己的文章,而写文章最重要的是结构一定要清楚、思路一定要清晰。写文章之前,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思路,知道自己到底要写什么,具体怎么写,要有一个大体的规划。开始写文章,思路可以从借鉴他人开始,很多专业性文章的写作脉络都是有迹可寻的,比如要写一篇相关性的论文,可以从相关文献综述开始,梳理当前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,理论上说明相关性,然后用数据实证证明相关性,最后总结结论并提出建议。
最后,根据整理好的思路写出文章初稿。思路整理的过程,也就是文章大纲的形成过程,根据大纲补充文章的具体内容。补充的时候一定要事无巨细,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细致修缮,删掉细枝末节。自己写的文章,一定要从头到尾阅读几遍,检查一下自己的思路是否清晰明确、逻辑是否准确连贯、语言是否通顺精炼。要有足够的耐心一遍一遍地修改,做到闭上眼就能看到整篇文章的脉络很清晰地显示在眼前。
论文写作过程中,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思路遇到阻滞等等,此时一定要与导师多沟通多交流,让老师指点迷津。从文章的选题、思路框架,到最后文章的成型,每一部分都要与导师沟通,防止自己写的文章立意不明、逻辑混乱,甚至写成假命题。写作的过程,不是闭门造车,不仅要跟老师沟通,同时也可以与同学、舍友交流,集思广益,很多时候,很多灵感都来自于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,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的立意。
万事开头难。开始写文章时,不免觉得思路混乱、心绪不稳,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,怎么写,此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心态,读书百遍,其义自现,要静下心阅读文献,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、借鉴别人的写作思路,慢慢积累,最后形成自己的思路。我们通常会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敬而远之,而对自己擅长的领域侃侃而谈,所以我们开始往往总是对科研、对学术充满距离感,但只要潜下心认真研究,看的东西越多、思考得越深,就越会激发你进一步研究的欲望,从而将一个你并不擅长的领域划入你的专业范围,将学术科研做成自己的习惯、自己的兴趣。然后再将自己的兴趣做到极致,进一步追求学术的卓越。走入这个良性循环的圈子,做科研搞学术就不再是难事。